第158章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官场小说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58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8章

  第158章

  1942年开始,随着德国的战时体制转型完成,德国依托略优于苏军的人力、武器,以及尚有明显优势的军队素质,重点进攻莫斯科、高加索,将战线推至伏尔加河一线并沿河构建防御工事。

  从1942年的实际战事进程来看,德国在占有人力、武器的优势情况下,完成上述的战略目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那么,至1942年结束,毛熊将失去70%的人口及工业,以及大部分粮食主产区,其战争潜力被基本摧毁,失去反击德国的实力。

  同时,将波罗的海、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仆从国参与防线的驻守。

  1943年开始,若毛熊仍然能够维持斯大林并且继续战争的话,那么德军集中一支突击力量(可类比1942年的南线,不需要投入全部力量)攻占乌拉尔工业区,彻底摧毁毛熊的战争潜力。

  并且抽调可观的陆军力量充实大西洋防线、意大利阻挡盟军进攻(实际上1943年的盟军进攻规模有限,只要德军投入部分主力即可挫败盟军进攻)。

  1943年底将陆军主力充实至西线,彻底打消盟军大规模渡海作战的企图。

  至于后续怎么发展,按我的理解不是短时间能够决定的。

  盟军将长期无法进攻欧洲,德军也无力进攻英国,至于后续德国能否整合欧洲和英美进行决战还是长期对峙或者和谈,都不是能预料的了。

  实际上德国从1943年斯大林格勒失败后才开始战时体制转型,军火生产快速增长并于1944年达到顶峰。

  1944年德国的军火产量超过1941年2倍以上,其中飞机产量甚至达到6倍以上(实际上如果1941年就转型的话,由于盟军轰炸未成气候,可以将飞机改造更多的坦克、大炮),与同时期的毛熊相比各主要技术兵器各有高低(德军的飞机卡车有明显数量优势,毛熊在坦克火炮数量有优势)并且总体有一定优势。

  同时考虑德军武器的质量优势,德军的总体武器优势将更明显;

  要知道当时盟军的战略轰炸达到最高潮,并且主要资源产区已失守,乐观估计没有战略轰炸及资源产地失守的话还可以增产30%。

  再来看人口,德国当时有6500万人口(主要为德意志人,其他民族可忽略),在占领奥地利、捷克、东欧之后,总共可以动员9000万德意志人。

  毛熊战前人口1.6亿,其中俄罗斯族9000万,在1941年底损失30%的人口(白毛熊、二毛居多)情况下,尚余人口1.1亿,其中俄罗斯族已不足8000万;

  从上述对比,毛熊已没有人口优势,甚至在战争意志最坚决的毛熊人已处于劣势。

  那么,在相同的动员能力下,同样转入总体战的德国至少将与毛熊具有同等的人力。

  从上分析,假设德国从1941年6月开战就进入战时体制,到1941年底完成转型,那么在1942年,德军在拥有与毛熊一样的军队数量的情况下,装备着超过1941年两倍以上的技术兵器(略超毛熊),牢牢掌握制空权,军队素质仍保持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要实现攻占莫斯科、高加索并把苏军逐到乌拉尔的战略目标是没有悬念的。

  同时随着战线的推进,毛熊的人力、工业将进一步萎缩从而进一步加大德国的优势。

  1942年目标达成,那么毛熊的战争潜力将基本被摧毁。

  还有一个方案是在毛熊建立傀儡国(波罗的海三国、二毛、白毛熊),消耗毛熊国力的同时增加自身力量。

  为保证德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利用占领区人力壮大自己削弱毛熊,可以在占领区建立傀儡国,利用毛熊的民族矛盾进一步削弱毛熊。

  分别来看;

  波罗的海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的毛熊化较浅、德意志化较深,从1918年独立后一向与德国比较亲近。

  1940年毛熊重新占领三国后,短时间内进行了野蛮的国有化,并将近6%的人口投入古拉格,激起了强烈的反苏情绪。

  1941年德军进攻后,三国是箪食壶浆迎接德军,具有相当群众基础;

  只是由于后续德国的民族政策让三国失望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随着1944年毛熊的反攻,三国出于对毛熊的恐惧仍然有大量的人加入德国党卫军与苏联作战。因此,当时德国如果许诺三国独立,将轻易瓦解三国。

  二毛、白毛:

  二毛、白毛在毛熊的集体化、工业化过程中损失较大,特别是二毛在30年代的饥荒中损失了近百万人口,这都是德国可以利用的。

  实际上,在白毛、二毛欢迎德军的场面也很常见。

  所以,德国完全可以通过建立傀儡国的方式拉拢毛熊国内的少数民族,进一步削弱毛熊,具体可如下;

  将毛熊在1939-1941年占领的东欧领土割让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仆从国,把东欧国家绑在战车(战争失败将一无所获)。

  允许波罗的海三国、白毛、二毛独立建国并签订合约:德军帮助独立国家清除毛熊势力稳固政权,独立国家加入轴心国对盟国宣战,并提供治安部队帮助德国巩固交通线以及提供正规军事力量与德军一起继续进攻毛熊。

  在占领的毛熊地区建立总督辖区,由德国直接统治并进行以战养战。

  以上措施将使德国以较少的力量巩固占领区和补给线,有效削弱毛熊力量(战意最坚决的俄罗斯族毕竟不到60%),同时通过毛熊领土的直接占领区仍然可以以战养战;

  从而进一步配合德国的总体战略保障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不管怎么计划假设分析,伤亡都在所难免。

  整个二站,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尽管反法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整个战争中,有近7000万军民死亡,还有6000多万人受伤。

  在所有的交战国中,毛熊无疑是伤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军队伤亡人数接近3000万人,另外还有近2000万平民伤亡。

  据说毛熊在二站结束时,上至高级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找不到一个家庭在战争中没有损失人口,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有相当多的家庭在战争中被灭族。

  二站爆发前的毛熊,军队数量众多,武器装备也是比较先进的,堪称世界军事强国,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居然在战争中遭受了如此惨重的损失,这绝不是德军强悍就能简单解释的,而是众多原因造成的必然。

  首先,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后,毛熊高层的错误判断和指挥确实很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大半年时间里,通过各方面的情报收集,种种迹象都显示出德国即将向毛熊发起进攻。

  但是毛熊高层领导盲目自信,觉得毛熊军力强大,坚持认为德国不会在解决英国之前招惹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处境。

  在德国即将进攻苏联之前的头一个晚上,毛熊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进行备战,致使在战争爆发初期,陷入了完全的被动,大量的坦克和飞机报废在仓库和机场上,大量的军队还不知道德军在什么方向,就已经被包围或者消灭,酿成了严重的损失。

  苏军最初的溃败,以斯大林为首的最高领导的错误判断对此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其次,德军蓄谋已久,在苏德战争前经过了长期的准备。

  在解决法国之后,1940年6月22日,德国开始研究对苏的作战计划,到1941年6月22日时,德国已经准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从西线轮换了绝大多数的经验丰富的指战员,筹集了大量的军事物资,伙同了大量的盟国和仆从国军队,秘密的集结到了苏德边境线上。

  同时,德国在战前的烟雾弹放的也确实成功,大量的在军队里配置英文翻译,不断的空袭不列颠群岛,故意对外宣称,向苏德边境调兵,进攻毛熊的架势是做给英国看的,德军随时都要进攻英国本土。

  同时对毛熊大量的出口先进的技术,关系搞得特别融洽。

  这一系列的工作把毛熊高层迷惑的晕头转向,完全不知道德军到底想干嘛。

  因而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初期,德军蓄谋已久的突然打击,给毛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苏德战争刚刚爆发的最初几个月,对敌情完全摸不清方向的苏联,面对着节节溃败的局面,高层领导想到的不是如何组织防御,而是幻想着立刻发起反攻,试图把德国军队马上赶出毛熊。

  因而多次下达命令,让即将被包围的苏军停止撤退,立刻反攻。

  很多可以撤出包围圈的苏军最终被彻底包围和歼灭。

  很多原本应该放弃的城市,在进行无谓的抵抗之后,城市也没有守住,军队还损失惨重,致使本来就非常严重的形势更加恶化。

  基辅战役中,本来可以撤出包围圈的苏军在斯大林命令下坚持防御,最终65万苏军被包围和歼灭,堪称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的歼灭战。

  虽说这些毫无意义的牺牲也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拖住了德军的脚步,延缓了德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突击速度,为保卫莫斯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但是不得不说,要不是毛熊冬季的冰天雪地,以及毛熊过于丰富的人力资源,毛熊能否守住莫斯科,真的不好说。

  在莫斯科战役取得胜利后,毛熊领导层又一次盲目自信,认为德军风头已过,苏军可以开始反攻了。

  再次错误的下达了反攻的命令,不仅反攻失败,而且损失惨重致,使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优势再次丧失,形势再次恶化。

  1942年的夏季,在德军再次发起夏季进攻时,斯大林毫不示弱,发起了攻势,结果在哈尔科夫损失惨重,又一次葬送了20多万苏军。

  最后,战争后期过快的推进,损失惨重肯定是必然的。

  在苏德战争后期,尽管苏军取得了战争主动权,但是德国军队毕竟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兵力有限,但是主动防御还是绰绰有余的。

  不过苏军几乎没有哪一场战争不是以多打少,也几乎没有哪一场战役考虑了官兵们的生命。

  虽说战争中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伤亡也在所难免,但是苏军在后期的反攻中,推进速度过急过快,已经明显从收复国土变成了攻城略地,与英、美争夺战后的势力范围了。

  说说基辅战役,这是二战期间毛熊和德国进行的一场正面大决战,是人类战争史上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

  对于毛熊来说,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浩劫,此战过后,毛熊最强大的西南方面军被彻底歼灭,西南门户洞开,莫斯科和其他腹地都受到严重威胁。

  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钢铁导师斯大林外行指挥内行、刚愎自用,以政客思维屡拒部下的正确建议造成的。

  基辅是二毛的首府,基辅会战主要是在以基辅为中心,周边方圆200公里内的环形地域进行的。

  二毛境内除了几条大河流之外,全是一马平川的东欧大平原。

  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一直以来就是毛熊的大粮仓。

  但是,战时却非常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兵团作战,不可避免地成为敌军装甲部队横行肆虐的修罗场,所以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辩证的。

  基辅位于乌克兰北中部,第聂伯河河畔两岸,并且第聂伯河的两条支流普里皮亚季河与杰斯纳河在附近会合。

  在基辅的四周分别分布着西部9点钟方向日托米尔(边境城市)、8:50分方向的利沃夫市,8:40分方向的别尔季切夫,西南部8点钟方向的文尼察市,南部6点钟方向的乌曼和敖德萨,4:30方向的契尔卡塞,4点钟方向卢布内,3点钟方向朴里卢基,2:50方向罗姆内。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略战争,德军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毛熊发动突袭,而负责这三个作战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分别为:

  在北线,由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下辖第1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此时曼施坦因就在其中担任一个装甲军长)、第18集团军、第1航空舰队。

  他们的目标是:由东普鲁士出发,穿越苏联中西部地区,相继夺取苏联波罗的海沿岸重要港口城市,最后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29个师。

  在中线,由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负责,下辖第4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由“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指挥)、第3装甲集团军(由隆美尔的老上司赫尔曼·霍特指挥)、第9集团军、第2航空舰队。

  目标是: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苏联首府莫斯科,总兵力为51个师。

  在南线,由德国老帅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负责,下辖步兵第17集团军、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步兵第11集团军、步兵第6集团军(就是后来在斯大林格勒一败成名的那支队伍)、第4航空舰队。

  目标是:在14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进攻苏联“大粮仓”—二毛,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一路攻下基辅,接着攻入南方的毛熊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63个师。

  但他们只有一个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

  当然,主角是南方集团军群,与之对阵的是毛熊西南方面军,共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司令官是基尔波诺斯上将。

  但因为二毛战区南面还有个南方方面军,所以,钢铁导师在这两个方面军上设置了一个战区总指挥部,由德高望重的苏军“骑兵”老元帅布琼尼担任总指挥。

  所以,严格来讲,老帅布琼尼可以调动两个方面军的作战兵力。

  他手下两个方面军有150万兵力,属于西南方面军的有90万左右,主要在基辅及乌曼防守。

  从纸面上来看,他的实力确实是碾压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但西南方面军在武器装备,兵员素质,装甲战术水平上离德军相差太多。

  最重要的是,毛熊不管哪一方面军,他都丧失了制空权。

  基辅战役从大的范围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乌曼小合围,属于南方集团军群唱“独角戏”阶段的战役。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由南方集团军群独自进行的,在“巴巴罗萨”行动一声炮响后,德军老帅伦德施泰德就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快速向前推进,前期很顺利的攻占了8:50分方向的利沃夫市和西南部8点钟方向的文尼察市。

  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还粉碎了由基尔波诺斯上将率领的苏军4个机械化军在布罗迪发动的反攻,这是苏德前期规模最大的坦克战,虽然苏军坦克的数量远超德国,但是他的“装甲闪击”战术是没法跟久经沙场的德军比的。

  他们力图切断德军的前进纵队,但在杜布诺的遭到克莱斯特南北两面的钳形打击。

  虽然在6月29日使得德军的前进暂时被阻止,但苏军也已经精疲力尽并开始后退。

  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趁势向东挺进并且在7月中旬到达距离基辅及南方6点钟方向乌曼几公里的地方,大有合围基辅之势。

  这下,导师斯大林傻眼了,急忙临危任命老帅布琼尼为西南方向战区总指挥,火线赶往基辅及乌曼地区指挥作战。

  当他赶到前线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已从三个方向深入乌克兰,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成楔形队形向基辅南面及乌曼北面推进,攻占了乌曼北面的别尔季切夫和卡扎京。

  而南方集群的步兵第17集团军推进至乌曼的南方,这样,一南一北把乌曼夹在中间。

  面对这一态势,老帅布琼尼以前是骑兵统帅,知道怎么养马,但不太懂装甲作战战术,西南方面军及南方面军的指挥官就自以为是地假设,德军不会搭理乌曼的守军,而将会继续西进,在基辅及契尔卡塞之间向西渡过第聂伯河并向顿巴斯前进,完全没理会在乌曼的苏军第6及第12军团所面临被包围的威胁。

  基于这一判断,远在莫斯科的钢铁导师想当然的命令老帅布琼尼率西南方面军及南方面军在第聂伯河阻击德军,别让德军过河,说白了就是不让乌曼的苏军后撤。

  结果,一个向西南撤退及避免被包围的机会失去了。

  8月2日,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与第17步兵集团军出乎西南方面军指挥层的预料,在乌曼东部会师形成包围圈,开始疯狂的向乌曼守军倾泻炮弹。

  战斗到8月8日,苏军停止抵抗,乌曼包围圈里的苏军第6及第12集团军共12个师被击溃,大约10万人被俘,缴获坦克317辆及火炮858门,乌曼小合围战至此结束。

  第二阶段: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军南下,和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团军会师,切断苏西南方面军后路。

  乌曼小合围战结束后,苏军西南方面军已经处于不利态势,因为从基辅西部9点钟方向的日托米尔到6点钟方向的乌曼都被被德军占领,意味着南方集团军群已经对西南方面军形成半包围之势。

  不过由于西南方面军的实力相对其他两路是最强的,乌曼的那点损失还不至于让其伤筋动骨。

  因此,久经考验的战士,列宁时代就战功赫赫的老帅布琼尼继续在西南战场苦苦支撑着。

  但老元帅有这样坚定的信念不等于别人也有这样的觉悟,此时,基辅正北方向的西方方面军在巴普洛夫大将的“英明指挥”下已经全军覆没了,中央集团军群正在基辅东南方向攻打斯摩棱斯克呢,而且战役已经接近尾声。

  他们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相距550公里,如果用一直线将两个集团军群连接起来的话,那么该直线的中心距离后方约500公里。

  也就是说,德军的占领区域近似于一个等边三角形,而苏西南方面军主力正处在这个三角形之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从大的战略方向上看,已经把西南方面军包围了。

  远在东普鲁士“狼窝”里发神经的希大爷看着作战地图,突发奇想地想到一个惊天大阴谋,既然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受阻,而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快兵临莫斯科了,我何不抓住这个机会让中央集团军群分兵断了布琼尼的后路呢?

  这样,西南方面军这块肥肉我就吃定了。

  否则会让苏西南方面军断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后路。

  希大爷急忙飞赴前线,和中央集群的指挥官们交代了自己的想法。

  希大爷的这一计划遭到了古德里安,霍特等将领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莫斯科已经近在咫尺,再加一脚油就可以兵临城下了,何必半路再出幺蛾子呢?

  在我方如此凌厉的装甲集团攻势下,就是给老古董布琼尼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抄中央集团军群的后路。

  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希大爷在这些将领面前那可是绝对权威,不然也不会被称为“老大”了。

  8月25日,带着对前奥地利“下士”希大爷的强烈鄙夷和不满,古德里安率领他的第2装甲集群开始南下,朝着布琼尼百万大军的后方直插下去。

  古不帅强大的装甲集群掀起了漫天征尘,犹如疾风烈火一般扫向乌克兰大平原。

  这时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包括钢铁导师在内,对古德里安的战略进攻目标却判断失误,他们以为古不帅是要从南翼包围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而迂回进攻莫斯科。

  因为步兵集团军正面进攻,装甲部队从南北两翼钳形包抄,这本来就是德军“闪击战”的正常套路,苏最高统帅部和钢铁导师这么理解,很正常也很合逻辑。

  在他们愣神的功夫,正好给古德里安更多的南进时间。

  一直到8月底,斯大林才如梦初醒,发现德军不按套路出牌。

  导师急忙派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第43集团军去进攻古德里安的东翼。

  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曾满怀信心地向斯大林保证,说他肯定能阻止古德里安南下。

  可是他以10个步兵师和若干坦克对第2装甲集群翼侧进行反突击和挠痒痒差不多,根本挡不住装甲闪击战“一代宗师”古德里安前进的步伐。

  与此同时,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配合得也很默契,命令步兵17集团军强渡第聂伯河,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以最快速度突入苏军背后,计划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基辅侧后进行南北会师,形成钳形攻势。

  至此,德军要围歼基辅地区苏军的意图已暴露无遗。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形势下,苏军应主动撤退,以免被围。

  然而导师斯大林却仍然顽固不化,命令西南方面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不但原有守军不得撤离,还将大批部队从各地调到基辅,一个劲的往德军的口袋里送人头。

  9月7、8两日,可能元首对作风保守的老帅龙德施泰特不太放心,就派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来到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由他安排联合作战的各项细节。

  这时,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已经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2:50点钟方向的罗姆内和3点钟方向的洛赫维察。

  而南方集团军群的步兵第17集团军把苏军部队牵制在4:30方向切尔卡司以北第聂伯河的下游,装甲克莱斯特第1集群渡过第聂伯河向北推进,准备与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在罗姆内和3点钟方向的洛赫维察地区会合。

  与此同时,赖歇瑙元帅的第6集团军(那位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保卢斯此时还是参谋长)将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和迭斯纳河,进入基辅,并开始歼灭这一大批被包围之敌。

  这是一个双重合围的计划。外线是第1、第2两个装甲集群,内线则是以步兵为主的第2、第6和第17集团军。

  至9月9日,德军按计划已取得很好的进展。步兵第17集团军,第6集团军已渡过第聂伯河,牵制住正面之敌。

  后方,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攻克了2:50方向的军事要地罗姆内,向着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群赶去。准备会合。

  11日,老帅布琼尼终于觉察到处境危险,向斯大林请求东撤,却遭到拒绝。

  13日,导师斯大林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后撤,命令苏军不但要守住基辅,还要对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实施反突击。

  他认为老帅布琼尼怯战,就解除了他的职务,由铁木辛哥接替。

  铁木辛哥上任后,也认为只有撤退才能避免被歼。

  他派参谋长赴莫斯科求见斯大林,这次导师根本没露面,而是让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转达他的指示:坚守基辅。

  14日,德军展开了包围苏军的最后进攻,第1装甲集群第16师猛攻4点钟方向卢布内,而第2装甲集群的第3师则强攻3点钟方向洛赫维察,3点方向和4点方向相距40公里。

  15日,两支部队终于在基辅以东210公里处3点钟方向洛赫维察两点合一,完成会师,苏联西南方面军插翅难逃。

  接下来,西南方面军的部队迅速被德军分割包围,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

  9月17日,后知后觉的钢铁导师终于同意撤退。

  然而为时已晚,苏军指挥瘫痪,官兵毫无突围准备,整个17日未组织起进行任何有效的突围。

  德军参谋长哈尔德还在日记中幸灾乐祸地写道:“基辅包围圈里的敌军在圈内就像弹球一样地跳跃着。”

  18日,西南方面军向德军第16装甲师发动了第一次突围。

  但德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打退了苏军的冲锋,第一次突围失败了。

  同一天,在德军第2装甲集群的阵地,双方也展开了激烈的突围与反突围战斗,苏军出动了1个骑兵师、2个坦克旅的优势兵力向外突围,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了包围圈,但德军第3装甲师又组成了新的包围圈。

  19日,心有不甘的钢铁导师终于痛苦的下令:放弃基辅。

  苏军放弃了城防要塞和外围工事,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桥梁,退向城内。

  而城内的高层指挥官们急急忙忙地乘飞机逃命,逃离了基辅。

  这些贪生怕死的高官里面有一个人,20年后给华夏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他就是时任西南战区政治委员的“棒槌”领袖赫鲁晓夫。

  20日,苏军又组织了第二次大规模突围,曾一度将德军阵地打开一个缺口,但不久又被德军的反突击所击败,但与前一日坐飞机逃跑的赫鲁晓夫们相比,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政治委员布尔米坚斯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无疑是好样的,他们和自己的部队同生死,共存亡,明知不敌也敢于亮剑,在突围战斗中都壮烈牺牲了。

  至此,西南方面军的高层指挥逃的逃,死的死,包围圈里的苏军越来越混乱,又被切断了后勤供应,既无燃料又无弹药,再也不能组织起有效的突围了,包围圈内的苏军士兵在劫难逃。

  在这种十死无生的环境下,伟大的红军战士发扬“战斗民族”至死方休的光荣传统,在基层指挥员的带领下,整营整营地端起刺刀,拿起工兵铲,头盔、铁锅,颠勺、菜刀以及一切手边能用的武器,高喊着“乌拉、乌拉”的口号,向德国强盗的坦克大炮和机枪阵地发起密集冲锋。

  扩音机把钢铁导师斯大林激励人心的讲话传遍整个战场,以致许多士兵阵亡时耳边仍萦绕着他的声音。

  这种绝望的自杀式冲锋最后成了一场德军对苏军的大屠杀,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倒在德军的枪炮下,广阔的田野上堆满了苏军将士的尸体,局面惨不忍睹。

  在遭受了重大伤亡而徒劳无功之后,面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人间炼狱,苏军后续庞大的后备队伍绝望了,也彻底崩溃了,他们选择了放下武器。

  到9月26日,战斗结束。近百万红军将士除不到10万的阵亡者外,其余66.5万人都成了俘虏。

  德军还俘获了坦克884辆,火炮3718门,车辆3500辆。

  战俘中如发现有被洗脑的战士都被就地枪决。

  其余的人则被押往后方去做苦役。

  德国人对他们极为残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被劳役和冻饿折磨而死,没有几个人活到战后。

  基辅会战,使毛熊最强大的西南方面军不复存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受到重创。

  整个苏德战场的态势急剧恶化,德军占领基辅后,前出到哈尔科夫工业区、顿巴斯资源区,莫斯科和高加索油田都受到严重威胁。

  毛熊方面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最高统帅斯大林导师的独断专行和瞎指挥造成的。

  而造成钢铁导师这幅“尿性”的原因是斯拉夫这个民族本身推崇的大国沙文主义。

  这使得苏军在战前的理论研究和实战演练方面基本上都是按进攻型的步骤推演的。

  他们之所以在西南方向设置重兵,就是为了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迅速转入反攻,和西方方面军合围德中央集团军群,根本没想到西方方面军的不堪一击。

  这就使他们缺乏打防御作战的训练准备。

  所以在战争初期,他们不顾实际情况,总是希望能够尽快反击,尽快地打败德国强盗,和华夏在抗日战争初期一部分人的“速胜论”有相同之处,完全认识不到抗击侵略战争的艰苦性,复杂性,持久性。

  而在初期被德军打得惨叫连连之后,又心理脆弱,死板教条,一个劲的死守防线,不肯放弃,结果是一个又一个的围歼战,反而丢掉了更多的主力部队和更多的国土。

  虽然西南方面军将士用他们的鲜血为保卫首都莫斯科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但这个代价实在太大。

  斯大林从此开始自觉走下神坛,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再对前线指挥员指手画脚瞎干涉。

  同时,战争也是一个大熔炉,炼出真金,淘汰渣滓。

  经历了几次大败之后,可怜的骑兵老帅布琼尼、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等保守落后的指挥员被淘汰,而以朱可夫为代表的苏军新一代指挥员成长起来,在交了惨重的学费之后,他们从敌人那里学会了闪击战的战术,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战役结束后,希大爷是得意忘形的不得了,称基辅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伟大的会战。”

  然而在绝大多数的参战将领和军事史家看来,希大爷坚持先打二毛而搁置莫斯科,是本末倒置,在战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战略上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如果希大爷能够不干涉古德里安们的行动,于7-8月份直奔莫斯科,那他就会拿下莫斯科,从郑治上或许能迫使毛熊投降或者签订停战协议。

  在前期德军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西南战区保守落后“老古董”布琼尼根本没有那样的雄心和能力去抄中央集团军群的后路,即便布琼尼豁出老命不要来摸中央集群的老虎屁股,古德里安一个回身反击照样会打得他满地找牙。

  因为此时的苏军不管那一方面军,在完全丧失制空权的前提下,犹如惊弓之鸟,自保都费劲。况且,还有南方集群在后方的牵制。

  首都莫斯科被打下来,对于全局的影响会大得多,不但会使苏军失去四通八达的铁路枢纽而运动不便,更会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大大影响毛熊军民的士气,甚至威胁苏维埃政权。

  好在天佑战斗民族,基辅围歼战使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已经永远地错过了,因为1941年的第一场大雪,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更早了一些,利用这段时间,毛熊红军加紧充实了莫斯科的防务。

  这一场早来的大雪,将第一次开启埋葬德国侵略的大门。

  请收藏本站:https://www.gctxt.cc。官场小说手机版:https://m.gctxt.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