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面(1w)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官场小说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15章 面(1w)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5章 面(1w)

  第115章面(1w)

  要不是朱传仁把事情剖析了一遍,可能张胡子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还以为小本子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

  不过现在他认识到了,也开始加强防备了,同时,在跟小本子的接触过程中,也会稍微收敛。

  小本子肯定是要继续哄的,否则他也没有那么多钱发展整个东北。

  但这个尺度必须得拿捏好,不然暗杀迟早还会发生。

  当然,张胡子毕竟是张胡子,即便提高了警惕,却也没害怕,用他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不管如何,朱传仁和张胡子这段情谊算是结下了。

  张胡子通过朱传仁从高卢人手中买了一艘军舰,还有8架飞机,这一单让朱传仁赚了100万。

  只能说生意归生意,情谊归情谊,我赚了钱,大家还是兄弟。

  旺旺糖厂,夏元璋办公室里,朱传仁拿着账本不停翻看,眉头紧锁,看起来面色有些凝重。

  “午餐肉和果冻的销量都没有达到预期,巧克力派的销量也在下滑。”夏元璋说。

  “知道原因吗?”

  “巧克力派下滑我能猜到,无非是连年战火,把老百姓的钱都打没了,饭都吃不上了谁还有钱买零食啊。”

  “午餐肉呢?按理说这应该是急需的。”朱传仁问。

  “是啊,但销量就是上不去,广告也打了,定价也不高,就是卖不出去。”

  “味道出问题了?有没有做过调查?”

  “做了,味道应该没问题,虽然不算多好吃,但也绝对不难吃,完全可以代替肉类。”

  朱传仁挠头了:

  “那就奇了怪了。”

  “有没有可能是大家还没意识到午餐肉的好处?”

  “你的意思是?”

  “我想要不要跟咱们有关系的饭店增加一些午餐肉的菜肴,给他们开开眼界。”

  朱传仁点点头:

  “这个倒是好说,那就再等等看吧,你这边把产量控制住。”

  “放心,没有确定好之前我不会贸然加大生产量的。”

  “嗯,果冻可以试着往国外卖,尤其是丑国,也许那边会有不错的销量,联系史密斯。”

  “行,我知道了。”

  朱传仁想着既然目前几款新产品都没有爆,那么是不是该增加一些主食类的东西了,能让老百姓当饭吃的。

  而且最好能跟午餐肉结合起来的。

  这么一想,泡面的画面在脑中浮现出来。

  看来要拿出泡面这个大杀器了。

  早在现代方便面发明以前,在古代东西方就有人将煮熟的面条油炸后佐以汤汁做为料理。

  在华夏有类似的面食称为“伊面”或者“伊府面”。

  据说,最早制作方便面的,是扬州一位姓伊的知府家中的厨子。

  他把面粉中加入鸡蛋,擀成薄片,切成细丝,放水中煮过,立刻再放入油中炸过晾干。

  这样处理过的面条放在热水中随时可以泡软,食用非常方便。

  至于非油炸的方便面,则可追溯至中国西汉汉高祖三年韩信军队发明的踅面。

  当韩信在合阳领军10万,准备进攻河东西魏王魏豹时,为解决行军粮的问题,发明将荞麦粉与麦粉开糊,煮成八成熟的大面饼,并切成宽条。

  这种面饼既方便随身携带,也可以只要加水一煮便可食用,因此也可被视为方便面最早的形态。

  而现代方便面则由华裔小本子安藤百福发明。

  因为当时吃一碗拉面要排很久,看到商机的他大阪府池田市发明了现代方便面。

  发明方便面后,便成立了大名鼎鼎的日清食品公司,贩售鸡汤拉面,随后大量的仿制产品出现。

  安藤为了规范市场于1960年打赢了方便面著作权官司,并注册了“鸡肉拉面”商标。

  1964年,安藤成立日本拉面工业协会,把方便面专利转让给业界。

  虽然方便面在亚洲颇受好评,60年代末期在丑国却无法顺利打开市场。

  因为丑国人没有烧开水的习惯,而且餐具也以餐盘为主。

  为了让不习惯用碗的民族消费方便面,日清公司发明以发泡聚苯乙烯为容器的杯面,于1971年上市。

  杯面试卖期间因价格过高而不受欢迎,最后只能在某些必须夜间值勤的单位例如消防队与日本自卫队贩卖。

  直到1972年二月霓虹发生赤军连挟持人质与警察对抗的浅间山庄事件。

  由于警察吃杯面果腹的镜头上了电视现场转播,杯面才因此一炮而红。

  安藤百福原本是在呆湾出生,由祖父带大,家里从事绸缎生意,在耳濡目染下也特别喜欢打算盘,而不是读书。

  直到他长大后,祖父去世,他就带着祖父的遗产到了霓虹开启了一家针织品公司,仅用1年时间,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翁。

  好景不长,接下来的20年可以说是常人都想象不到的戏剧,正当生意兴隆的时刻,战争爆发,工厂被炸成了废墟,宣告破产。

  后又与朋友合伙起家幻灯机生意,结果被竞争对手陷害,入狱一年;

  等到战争结束,谁知他当年设立奖学金资助的事情被曝光,这在当时是等同于偷税的行为,再次入狱2年,且钱财充公,第二次破产;

  1948年,他又又出狱了,这是他来霓虹的第16年。

  这次他改名换国籍,重新开始海产品生意,也还算不错,后来又弄了一家金融信用社。

  这家信用社却在7年后倒闭,身为挂名理事长的他要还清债务,这是第三次破产!

  就算这两次都是无罪释放,但还是很悲催啊!

  即便如此,安藤百福绝不言弃,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换成不饿的话可能会:放我去死,舍我其谁。

  就在这时他的灵光乍现,因为这些年的坐牢体验让他都感到非常饥饿,在出狱的时候又看见排队领取救济的人们。

  他就在想如果有一种简便速食又易于保存的拉面该多好(本身霓虹那边的拉面文化就很渗透),这就开启了他的方便面冒险旅程。

  1958年,安藤百福每天就待在自己的小屋子里研究方便面,一开始先找来了旧制的面机,还有一个直径1米的炒锅,每天沉浸在面粉和食用油的调配比例中无法自拔。

  可一直过了很久,总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这就让安藤百福受到了一丝打击,但他想了想,好像也没什么事情可干,倒不如继续研究。

  后来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妻子炸天妇罗的样子,茅塞顿开。

  他学习妻子的手法,用这种方法炸面条就能够把面里的水分挥发的比较彻底,面条上也会有一些小孔,在碰到水分的时候能够迅速吸收,恢复弹性,被称为“瞬间热油干燥法”

  1958年8月25日,世界上第一袋方便面(鸡肉味)就这样诞生了。

  在拉面文化充沛的霓虹,方便面也很快的流行起来,日清会社在一年的时间内成为行业霸主,安藤百福也在一个比较晚的年纪获得了成功。

  在安藤的鸡肉方便面畅销之时,其他的干面条制造厂商也开始加入竞争,其中奥井清澄在1960年1月,使用外添调料包的方法制作出满足不同口味的方便面,挤入市场。

  于是分成了:一种不需要调料包的方便面,一种外加调料包的方便面。

  在调料包出现之后,很明显的受到了大家更多的青睐。

  然而如何大批量的生产调料包又成为了一个难题,因此又刺激了其他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公司去研究。

  1962年开始,他们利用制造速溶咖啡的喷雾干燥法大量制作调料粉末,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之后小本子农林省就开始制定方便面的JAS规格,方便面就这样成长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市场的规范产品。

  杯面的设计来源于在安藤去视察丑国市场,在进行推销的时候发现手边没有碗筷,没办法品尝。

  于是超市的负责人就拿纸杯将方便面一分为二放入,加入热水用叉子吃了起来;

  还有一点就是国外的家庭中并不具备特别多的厨具再额外盛放袋装方便面,大多为碟子之类。

  为了更好的开拓新的市场,安藤开始收集各种知识,反复试验了5年,在终于制作出了杯面。

  朱传仁把大概的制作方法告诉夏元璋,他一听就说:

  “这不和挂面差不多吗?”

  朱传仁点点头:

  “确实差不多~”

  “要不我们做两种?”

  要说挂面的历史,那可悠久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传说唐朝时期一位名叫张仪的将军,在出征前准备食物时发现自己只剩下一些面条和蔬菜,于是他将面条晾晒挂起,等到回来时发现面条仍然嫩滑,口感好,因此这道菜得名挂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挂面逐渐流传开来。

  在宋代时期,挂面经过改良,不仅仅是一碗普通的面条,而是成了豪华的宴席上的美食,备受高贵人士的喜爱。

  清朝时期,挂面又经过改良,成为一道适合大众的美食。

  挂面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将面粉加水揉成团,再将面团捶打成片,将面片晒干,等到面片干硬后再将其挂起,在风中等待晾干。

  挂面的制作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手法需要得当,时间需要安排得好,而且不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

  如果环境潮湿,面条就会发霉变质,如果环境太热,面条也会变质。

  因此做好挂面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口感和质量。

  挂面的口感软滑,咬起来有一种嚼劲,而且很容易入口。

  除了口感好外,挂面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挂面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而且热量较低,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

  此外,挂面还富含大量的植物纤维素,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有利于保护肠道健康。

  但挂面和挂面还不一样,每个地区的挂面都有不一样的特点。

  具体做哪一种,朱传仁也不确定。

  倒是夏元璋说他家的女佣来自川渝,之前从老家带来了一种手工挂面,吃起来很不错。

  朱传仁一听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川渝那边的中江挂面前世还上过非遗呢。

  具有如脂似玉、细如发丝、茎直中通、光滑柔韧的特点。

  整个流程纯手工制作,包括和面、开条、盘条、抻条、上竹、扑粉、晒面、切面等多道工序。

  当地属于平原,位于盆地西北边缘,自然条件优越,其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制为主,大春主产水稻、玉米,小春主产小麦和油菜。

  因此,除了米饭以外,面食在那边的餐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锅边馍馍、酸汤面疙瘩、面片汤、锅贴和茄饼等,都是儿时的美食,至今想来仍满口余香。

  最方便的自然是挂面,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储备着挂面。

  挂面是以小麦粉添加盐、碱、水制成面条,再经悬挂干燥后切成一定长度的干面条,或圆而细或宽而扁,绑把成型,携带方便。

  每年小麦收获时节,一些小贩就推着小车,驮着一些挂面走村窜户地吆喝,“粜面啊……”

  他们的车刚在院子口停下,吆喝了几嗓子,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打开了。

  主妇们用框提着三四十斤小麦出来,争先恐后地让小贩验货。

  小贩抓起一把小麦摊在手上看成色,又丢进十多粒小麦在嘴里咀嚼着,于是“要得、可以”之类的词语就从他们的嘴里不断地迸出来。

  乡村人家都很实诚,绝不会把没有晒干的小麦拿出来给小贩,因此他的验货仅仅是做做样子而已。

  挂面丰俭由人,可荤素搭配,照样可以吃饱肚子且营养丰富,因此备受主妇们欢迎。

  熟油辣子、盐巴、鸡精、花椒面、醋酱油,这些都是农家常备的佐料,放在碗里做底搅拌均匀,撒上几粒葱花,然后浇上面汤,捞挂面,一碗热气腾腾的醋汤面就可大快朵颐了。

  不喜欢吃醋汤面的,可以换臊子,诸如猪油面、煎蛋面、炸酱面、牛肉面等。

  在碗里放进豌豆尖、莴笋尖等绿叶蔬菜,口味又会发生变化。

  当然,调料的多寡全凭自己掌握。

  可以这样说,有多少个食客,就有多少不同口味的挂面来。

  那边最喜欢做的是烩面,村子里遇上婚丧嫁娶,中午是大餐,晚上就吃烩面。

  烩面,有点群英荟萃的意思,厨师将中午剩下的残汤剩菜,挑选有价值的攒在一起,然后一股脑地倒进毛边锅里,锅里事先加入了大量的清水。

  水煮沸后,就可把挂面放入锅里再接着煮。

  挂面都是干面,每根有筷头宽,这样才耐煮。

  烩面煮好以后,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再放点盐巴就行,其他作料就不需要了。

  剩菜中有荤有素,有麻有辣,各种食材、口味杂糅在一起,居然调和出了人间最好的美味。

  在偌大的院坝里,有人端着碗到处游走,有人蹴在阶沿边上吃面,有人坐在桌边吃面,姿势随心所欲,各有千秋。

  一人一大碗烩面吃下去,干净利索,浑身冒汗。

  几百人聚在一起,悉悉索索地吞着烩面,那场面实在壮观。

  最忙的是厨师,因为烩面好吃,有些壮年男人要吃两三碗才过瘾。

  一口毛边锅不停地工作,锅里的汤料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整个院坝都氤氲在烩面的滋味里。

  烩面起码要煮三四锅才能熄火。

  吃完烩面,嘴巴一抹,大家这才翘着肚皮,打着饱嗝慢悠悠地扶老携幼,各回各家。

  挂面在这个年代扮演着重要角色。

  过生日要吃寿面,寓意长命百岁;

  走亲访友要送挂面,这是最常见的伴手礼。

  这个年代遵循旧有习俗,本地凡已定婚约的,一般男到18岁,父母就要请算命先生为之择定结婚日期。

  算命者选定吉日,用红纸楷书完婚日的期单,交付前来择期的男方母亲。

  男方将期单、猪肉、挂面和红纸包封的银钱用一至两架抬盒(或箩筐)装着,由媒人偕同送往女家,这是男方向女方通报完婚日期的礼仪,称为“报期”。

  关于“报期”的挂面,挂面得用“中江挂面”,这可是牌子货。

  在川西坝子,德阳酱油、绵竹大曲、什邡晒烟、罗江豆鸡、郫县豆瓣等,都算得上牌子货。

  特别是中江挂面,竟然是清代皇室贡品。

  乾隆四十二年,中江人孟邵巡视呆湾凯旋归来,乾隆亲自设宴为其接风洗尘。

  席间,内侍献上中江挂面。

  乾隆要求孟邵即兴赋诗一首,以助雅兴。

  看着色香味俱全的中江挂面,孟邵朗然念道:

  “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称道骨仙风。宫廷华府觅芳踪,玉碗增色,只为银丝种。一经巧手斡旋出,面中再无昆仲。至今盛名犹称颂,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

  中江是川中丘陵大县,经济虽不太发达,可是却很有名。

  除了英雄黄继光,中江最出名的就是挂面,已有近千年历史。

  中江挂面细如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回锅如新,已经从宫廷贡品成了川西地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传说中江挂面和一位来自北方的中江县令有关。

  北宋淳化年间,中江县令崔谷是北方人,喜好面食。

  除了要求味道好,崔县令还要求厨师将面条做到最细。

  但厨师千方百计做出的面条还是达不到要求。

  一天,厨师为崔县令炖羊肉,用竹筷插入羊的眼窝取出羊头时,看见汤水浓汁成为一条线,越来越细,慢慢地流入锅内。

  从这一偶然现象中,厨师突然得到启示,于是他将吃完羊肉的羊头骨架置放在案板上,两个眼洞内分别插进竹筷,将经过发酵、原本准备用来蒸馍的面团搓成粗湿面条。

  随后两头各缠绕在两根竹筷上,两手各执一筷,轻轻地拉扯,面条果然越来越细,并不会断条。

  于是,较细的中江挂面就这样产生了。

  挂面师傅都把挂面“上竹”所用的木头架称作“羊头架”。

  厨师将细面煮出,崔县令尝过后大加赞赏,随后常以这种细面在县衙宴请社会名流,这个方法也逐渐传到了民间。

  经历代面匠们不断总结改进,中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制面工艺。

  中江挂面讲究自然晾晒,顺天而成。

  如今,每一根中江手工挂面都要历经和面、开条、盘条、抻条、上竹、扑粉、晒面、切制、包装等18道纯手工工序。

  因为气温的原因,每一年中江挂面的制作时间,只有短短五六个月。

  因工序繁多,看天吃饭,正宗的中江手工挂面产量很小,一般的家庭作坊一天也只能做两百斤挂面。

  清代道光至民国年间,是中江挂面的全盛时期,作坊林立,产量猛增,年产100万公斤以上,以大宗产品进入省内外市场,涌现出挂面匠。

  由于当时中江水运发达,每天常有几十条船满载中江挂面,驶离凯江小南门码头,由凯江、涪江、长江水运而下,销至荆、湘、吴、广,远运港、澳、南洋地区;

  陆路则有销往成都、温江、灌县等川西地区,还有专程送往京城专供皇帝和大官僚享用的“御面”。

  “细如发丝能通风,过夜回锅煮不烂”,中江挂面是一碗穿越千年的美味,被称为面中精绝。

  清代诗人王朗山曾生动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

  当晚,朱传仁便到夏元璋家做客,就为了尝一碗正宗的中江挂面。

  只见莹润洁净的瓷碗中银丝盘叠,嫩绿的豌豆尖和煎蛋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沁人心脾的芳香令大家酒意全无。

  “先熬一锅鸡汤,或者煎一个蛋,白水煮面,水尽量宽,起面前放点豌豆尖,再撒点葱花即可。这是中江挂面的地道吃法。”

  有些家里太看重熟油辣子和花椒油等佐料的功用,生怕少放了点什么。

  结果一碗中江挂面成了大杂烩,反而掩盖了挂面的原味。

  此外,在食用中江挂面时不需加入食盐和酱油,因为挂面有盐。

  吃过挂面,朱传仁把夏元璋的女佣叫来聊天。

  她说在她老家,家家户户都在做挂面,是闻名的挂面村。

  女佣说她家已经是两代人做面了,至于儿子将来还做不做挂面,就看他自己选择了。

  不过女佣也很自豪,因为他家修建房屋、抚养儿子等所有一应开销,都是她做女佣挣来的。

  谈起做挂面,女佣可是如数家珍。

  不过,她坦言做挂面是个辛苦活,这也是年轻人不喜欢做挂面的原因。

  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根本做不了中江挂面的。

  细节很重要,和面过程中,要按照一定比例加水和盐。

  盐是不含碘的井盐,而水则来自于当地三四十米深的井水。

  只要气候合适,村里人每天都会做面,一次要用掉两百斤河南面粉。

  挂面师傅多为“夫妻档”,这也算夫唱妇随吧,要不是因为战乱,可能这位女佣也不会来魔都打工,而是留在家里做面条。

  女佣也谈到了些细节,在和面的过程中,她不喜欢用擀面杖,而是一直用双手在揉面。

  她说人和面也是需要交流的,手在接触面团时,更能感知到面团的状态。

  揉面的过程,就像是与面团在对话。

  醒面是面团利用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进行发酵的过程。

  通过醒面,和好的面就更有韧性,更容易消化。

  醒面的时候,需要用干净塑料布将面团完全盖住,还需要固定的时间。

  在中江挂面的作过程中,像这样的醒面需要5次,每次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随后,从开大条、盘中条到搓小条,面条进入了第三次发酵过程。

  小条一圈圈盘在黄桶里,盘好后需要盖上塑料布。

  这一次的发酵需要3个小时。

  在等待过程中,挂面师傅通常会抓紧时间吃饭睡觉。

  事实上,面匠们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且都是利用零碎时间。

  生活不规律,不能像其他手艺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也是一些人不喜欢做挂面的原因。

  发酵完成,开始将面条“上竹”。

  将“羊头”插在黄桶边缘上,再将面竹插在“羊头”上。

  取黄桶中盘好的小条绕在面竹上,边绕边抻,然后放入面槽内吊起,盖上草席。

  “上竹”是中江挂面制作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环节,对挂面师傅来说,做一次就得几百斤面条,上竹会用掉几个小时之间。

  这一缠一绕的松和紧,一招一式的轻和重,全在他们的掌控中。

  女佣说,每年的制面时节,他们家家户户都是灯火通明,挑灯夜战。

  面匠们都干着同样的动作,那就是不厌其烦地将面条缠绕在面竹上。

  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一直做到极致。

  当你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完全熟悉时,那么伱自然就成了这一行的专家。

  人人都知道中江挂面的特点就在于细如发丝,茎直中空。

  如果挂面师傅在醒面的时间上打折扣,或者减少醒面的次数,那么很可能,成品挂面就看不到空心。

  这样的挂面也就不正宗了。

  上竹之后,面条又要进行3个小时的第四次发酵。

  这时候,挂面师傅才可以睡个安稳觉。

  但很快就得醒,将面条在架子上扯到1米左右,然后又将面条进行第五次发酵,也需要3个小时。

  之后,必须抓紧时间将面条拿到屋顶去晾晒。

  在晾晒过程中,还要将面条扯长到5米左右。

  晒面非常关键,稍不留神可能前功尽弃。

  要做好中江挂面,除了祖辈传承下来的技术,还需要这份对自然和天气的依赖。

  每年制面时节,女佣她们村晾面、扯面、分面,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空气中弥漫着面粉的味道。

  远远望去,房顶变成雪白一片。

  走近仰头一看,才发现是一排排晾晒的挂面,一架架如幔如纱的面条都有4米多高,根根挂面,细如发丝,看起来非常壮观。

  晒过之后,就该收回去切制和储存了。

  从头天下午和面、切条、盘条、上竹到第二天晒面、切面完成,中江挂面完成整个流程需要20多个小时。

  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定的技术规范,以搓小条为例,讲究技术和力道,搓出来的小条必须非常均匀。

  小条一般直径约1厘米,经过扑粉,盘入黄桶中,发酵3个小时。

  搓小条所扑的粉,一般是玉米粉和豆粉混合而成的,它们可以防止面条互相粘结在一起。

  此工序须两人配合完成,一人在案板上搓,一人在黄桶内盘,边搓边盘,同时进行。

  总之,挂面想要做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想要做成产品大量上市,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要做也只能是走高端路线,但挂面这东西,再高端能高端到哪去?

  听完女佣的话后,朱传仁对做挂面这件事产生了悲观态度。

  当然,倒不一定非得做中江挂面,可以退而求其次,做普通的龙须挂面,把价格砸下去,让老百姓能买得起。

  而中江挂面可以做成高端品牌,卖给商家作为商用,或者卖给大户人家作为储粮。

  让女佣下去后,夏元璋说:

  “那就两条腿走路嘛,一方面做方便面,另一边做挂面,不过这样一来就需要大量采购面粉了。”

  这也是个问题,这个年月困扰工业生产的最大问题就是原材料。

  “跟几位面粉大王谈谈吧,大批量采购,价格尽量往下压。”

  “行,这件事交给我了。”

  回到家已是深夜,鲜儿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上打瞌睡,像是在等人,朱传仁犹豫着走过去:

  “鲜儿?”

  她一个激灵睁开眼,见是朱传仁,顿时露出笑脸:

  “你回来啦~”

  “等我呢?”

  “嗯,你快做,吃饭没?要不要让佣人下碗面给你?”

  “不用,刚在夏掌柜家里吃了面。”

  “哦~”

  鲜儿的手指慢慢纠缠在一起,面露纠结。

  “有事就说,咱们之间有什么不能说的?”

  朱传仁打了个哈欠,刚刚在夏元璋那喝了点,这会儿有些上头,困意也跟着席卷上来。

  “就是,我想着楼外楼现在已经进入正轨了,我是不是能够接受更大的挑战。”

  这些年鲜儿的历练让她口才有了长足进步,瞧瞧这话说的。

  “楼外楼干腻了?”

  “有点~”鲜儿还是不太好意思。

  “呵呵,正常,谁在同样一个环境中干这么久都会腻。”

  “其实也不算腻,就是,我觉得我还能做更多,而且我也想多赚点钱,不为我,为两个孩子。”

  朱传仁点点头:

  “想的不错,我支持,那你想去哪?”

  “我不知道,反正我听你安排。”

  朱传仁捏了捏眉心,沉吟道:

  “我先安排你到和平饭店学习吧,毕竟管理饭店和酒店是两码事,楼外楼这边你先兼着。”

  “好~没问题,我愿意去学。”

  “嗯,等学成了,我把和平饭店交给你打理,至于楼外楼这边.”

  朱传仁手头可用的人也不多,到时候再说吧,反正鲜儿也不可能一天就学成。

  “对了,你大哥他们一家咋样了?”朱传仁顺口问道。

  “还那样,靠着给楼外楼送外卖混口饭吃!”

  “他们没怨你?”

  “咋没怨,没少骂我白眼狼呢,自己赚了钱不给他们赚钱的好路子。”鲜儿苦涩笑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肯定想直接要钱,但那是害了他们,有个活儿做着养家糊口就不易。”

  “我也这么想的~”

  “不过你要是觉得他们的活儿干的不错,也可以适当给他们些好处。”

  “我可不敢,我大哥那个人容易飘,跟朱传文很像,真要是让他赚了大钱,抛妻弃子的事儿能干出来。”

  “行吧,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见鲜儿的事儿说完了,朱传仁又打了个哈欠说:

  “没事我就先回去睡了,困死我了。”

  “你快去吧,耽误你休息了。”

  “没事~”

  翌日一早,朱传仁睡了个懒觉,下楼吃早饭的时候,餐厅已经没人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在这个家的威严越来越重,已经很少有人能跟他当面聊上几句,更别提开玩笑了。

  甚至住在同一屋檐下,一天也见不着个面,朱传仁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人吃饭,就连自己的老婆、小妾、孩子,也很难,或者有时间跟他好好聊聊。

  这可能也是高处不胜寒吧,朱传仁自己倒是没有太大感觉,失落啊、孤独啊,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反而很享受这种一个人的自由。

  吃完饭,在女仆的伺候下换上外衣,一身麻灰色西装,步履稳健的走出房门。

  朱公馆主建筑大门外,一辆造型优雅的黑色轿车静静的停在那,车头立着的丰收女神标,彰显着这辆车的不凡之处。

  这是一辆劳斯莱斯幻影,也是第一代幻影。

  虽然是在银魂同一底盘上面打造,但它却具有比银魂更大的发动机,并使用推杆操作的顶置阀代替银魂的侧置阀。

  幻影是在英国德比和丑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建造的,而且英国和美国幻影在规格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朱传仁的这辆新座驾正是出自丑国工厂!

  当然,其实劳斯莱斯并没有幻影一代这个名词,它是汽车发烧友给起的名字,用于帮助将它与具有相同车型名称的其他代区分开来。

  作为劳斯莱斯的第二台40/50hp车型,也为了区分40/50hp的车型,劳斯莱斯将新车型命名为“NewPhantom”,并将旧车型命名为“SilverGhost”。

  就像所谓的“鸥翼”奔驰一样,该公司从未提及首款40/50hp型号为“银色幽灵”;

  后来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SilverGhost”汽车AX201。

  1929年,当新幻影被另一台40/50hp型号替换时,该替代品被命名为幻影II,新幻影被更名为幻影I。

  银魂的一项重大改进是新的推杆-OHV直列6发动机。

  劳斯莱斯将发动机构造成两组,每组三个气缸,带有一个可拆卸的气缸盖,发动机产生的功率“足够”使用。

  发动机的缸径为4英寸(107.9毫米),下冲程为5英寸(139.7毫米),总排量为7.7L(7668cc)。

  1928年,气缸盖从铸铁升级为铝,这造成了腐蚀问题,单独的变速箱通过涂有橡胶的织物挠性联轴器连接至离合器,并通过扭矩管封闭式驱动器连接至后部的差速器。

  新幻影使用的框架与银魂车型相同,半椭圆形弹簧悬挂前轴,悬臂弹簧悬挂后轴。

  还指定了带有伺服辅助系统的4轮制动器,但是在朱传仁的这款就前制动器,这也是丑国工厂和英国工厂的区别之处。

  当然,朱传仁没买过银魂,也没坐过,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

  他只知道这款劳斯莱斯比凯迪拉克坐着可舒服多了。

  最关键的是,这辆车现在在魔都可是蝎子粑粑独一份儿,要不是史密斯有‘孝心’,他都忘了有劳斯莱斯这回事了。

  坐着这辆大气拉风的劳斯莱斯,朱传仁来到和平饭店,直奔仁和商社办公区。

  现在商社的总经理是朱传杰,他早就能独当一面了,只不过老四没有什么开创能力,做个守城的人问题不大。

  来到他办公室,对方还在闷头拨弄算盘:

  “怎么回事?进来都不知道敲门了?”

  朱传杰越来越有气势了,当领导就得这样,拿出威严来,跟员工打成一片不见得是好事。

  “老四~”

  一听这称呼,朱传杰立马抬起头,露出笑脸:

  “三哥~你来啦~”

  “嗯,难得有空,过来看看这边怎么样,没什么事吧?”

  “没有,一切都顺利,对了,我正在算上个季度的报表!~”

  朱传仁接过来扫了两眼:

  “怎么,有问题?”

  “我觉得数不太对。”

  朱传仁立马严肃起来:

  “出老鼠了?”

  朱传杰摇了摇头:

  “我在算,现在不能确定。”

  “是哪个公司的账?”

  “路桥~”

  “路桥?这块工程从黄麻皮手上收回来了吧?”

  请收藏本站:https://www.gctxt.cc。官场小说手机版:https://m.gctxt.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